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时间:2022-10-31
浏览量:717
(林欣 南方人物周刊 2020-12-25 18:42 发表于广东)
灼热里,杨晓洋始终保持清醒。与其为短暂的明灭去焦虑,杨晓洋更乐意思考,在这片宝贵的光亮中,他怎么将正在做的一些“小事”,做得更好:名气带来的正向影响,需要尽可能用在引种保育、助农扶贫、科普大众上。剩下的精力,他将继续投入到科普内容的创作与推广中,坚持做一双全球华人的眼睛,带着大家继续探索水果和植物世界的奥秘。
2020年的生活似乎有点苦涩,但水果的味道总是清甜。
不是在吃水果,就是在去吃水果的路上,深入丛林秘境,猎寻不为人知的野生水果,替味蕾寻找独特的美味,这是“水果猎人”们最寻常的工作。
在旅途过程中,顺便看看这个蔚蓝星球的草长莺飞,绿肥红瘦,看一颗植物的种子长成树梢的果实,诱惑着你去寻找它、认识它、吃掉它、甚至是培育它。通过记录、分类、保存与选育,构建人类与这些野生果实之间全新的对话,亦或是满载记忆的重逢。
不得不承认,“水果猎人”应该是2020年最幸福的职业之一。
作为全中国吃水果最多的男人,从2008年至今,杨晓洋的足迹已遍布爪哇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岛等地数不清的森林和植物园,吃了超过600种水果,并孜孜不倦地在网络上将他的所见所“尝”与大众分享,“科普作者”是他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
“开口的榴莲不要挑,真正好吃的榴莲,味道应该充满层次感,苦后回甘”,今年的他将「科普作者」这个身份,又向多元、向扎实推进了一步——进驻百家号、成为签约作者,用短视频的方式传递各种“稀奇古怪的”水果知识。
水果猎人杨晓洋吃过的各种榴莲
(图片来源:百家号)
谈起琳琅满目的水果种类,杨晓洋如数家珍,纲、目、科、属、种,全都能娓娓道来,做科普的水果,要么有趣,要么日常,要么小众,总有一点踩在观众心坎里。当他的视频在百度APP上线并短时间内播放量突破百万后,杨晓洋的“出圈”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为了寻找新的水果经历,做出更丰富的科普内容,杨晓洋马上又要出发了。
“重逢”
杨晓洋在近几个月里从南到北穿越了整个中国。
成为水果猎人的第7年,杨晓洋有了伙伴与团队,开始尝试在图文科普之外,用更生动的镜头语言向更广大的观众群体传递他对于水果的认知。团队入驻百度百家号发布科普视频的第一个月,一则关于山竹的科普视频播放量突破了百万,在成为爆款的同时,也为团队收获了百家号官方团队的关注。接洽之后,杨晓洋成为平台的签约作者,从今年6月入驻至今仅仅半年时间,便产生20余个播放百万的爆款视频,俘获了一大批高粘性粉丝。
在世界上跑了一圈,品尝了各种水果以后,杨晓洋时常产生一种“舌尖上的乡愁”。桃子、杏子、荔枝、杨梅这些国内常见的季节性水果,一出国就很难见到更难吃到,然而,也许正因为过于“日常”,导致许多人对于这些中国特有的水果完全不了解。“国外的月亮不一定比国内的圆”,基于今年的特殊情况,杨晓洋期望传递中国水果文化的心愿在百家号的帮助下,得以实现。
今年7月,在百家号联合芒果娱乐制作的首档以中国水果科普为主题的微综艺纪录片《水果猎人杨晓洋》中,杨晓洋和他的团队走访了云南、湖南、吉林等地,回到国内乡间野处,主要做中国特色的水果猎寻,让许多在记忆中“淡”下去的味道,再一次与我们相逢。
首档以中国水果科普为主题的微综艺纪录片《水果猎人杨晓洋》
(图片来源:百家号)
滇西芒市,中国原产的酸木瓜在雨林里吸收雨露,蓬勃生长,滋味狂野而充满张力;怀化深山,中华猕猴桃如同开盲盒一般,每一颗都有独特的酸甜味道;长白山头,挂在枝头的五味子,酸甜苦辛咸,尝上一口仿佛将整个人生过了一遍。杨晓洋选择了这三种水果作为这次科普之旅的启蒙,“原产于中国”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只不过在市场的选择之下,这些水果与它们在我们身边常见的样子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还因为不了解产生认识偏见。
地球上一共大概有54种猕猴桃,而中华大地上就囊括了其中52个种类,还有21个变种,1904年一个新西兰人从湖北宜昌带走了一小把中华猕猴桃的种子,回去后培育成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海沃德”奇异果销往全世界。就此,许多国人都不知道,这种风靡全球的水果,祖先其实都在中国,可能有人恰巧曾在童年的乡野里尝过的果子,其实正是味道和品质远超奇异果的中华猕猴桃。
“这是我们中国水果的味道,我们不应该将这个水果的味道遗忘”,在这款科普纪录片里,杨晓洋如是说道。节目的第一季上架一个多月,全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1500万了,观众通过杨晓洋的双眼,认识到到中国水果的丰富与美好。水果是森林最甜蜜的语言,中国水果最原始的感召力,在万千网友的评论中显山露水,还有许多植物,在遥遥呼唤着杨晓洋去寻觅它们的踪迹。
不拍摄视频的时候,杨晓洋大量时间都花在查阅国内外文献上,从而确保视频文案里知识的准确性。一个水果的知识点有一百个以上,杨晓洋往往挑选最与大众相关的四到五个点,将其浓缩在5分钟左右的视频里面,与此同时,他还会兼顾一些“梗”,让科普的内容更加亲民有趣,不至于太专太干,也正因为此,杨晓洋在百家号发布的每个视频都非常生动,吸引着大量植物爱好者的探访浏览。
“这是我一直想干的一个事情,现在只能说是刚刚开了一个头”,成为水果猎人以后,杨晓洋一直致力于在科研的同时做有趣的科普,让人与自然之间最纯粹的热爱,在一次次的水果探寻之旅中,不断重逢。
“基因”
河南农村长大的杨晓洋,小时候是和外婆一起生活,独处的时光一般是飞奔在水渠之上,寻找着天地间吸引他的花草,有时候,他会到家里的果园帮忙看园子。“番茄地里不都是红番茄,反而是粉红色的会更甜。上学以后才知道,原来那是一种隐性基因的表达”,在童年流逝的时光里,杨晓洋一直在试图读懂植物的语言,那些植物建立起来的情感,好像也被一点一滴的写进他的基因里。
高中毕业后,杨晓洋拿着全额奖学金,去新加坡学的是精密仪器制造,结果08年到了东南亚这座花园城市以后,完全是一头扎进这座得天独厚的植物王国里,如鱼得水般徜徉在数以万计的植物物种中。
水果猎人杨晓洋拍摄水果照片
(图片来源:百家号)
闲暇时光里,杨晓洋几乎天天都泡在各个植物园里,拿点干粮带瓶水,揣上相机,就能待上一整天。园区转了一遍又一遍,各个区域轮番学习,白天拍照,晚上整理、交流,五六年的积累下来,杨晓洋拍摄了近近20万张植物的照片,光是自己能初步鉴定的物种就多达8000多种。植物同好的圈子里,杨晓洋开始小有名气,成为东南亚片区的植物专家,获得了不少国内专家同行的肯定。
大学毕业以后,杨晓洋趋从现实,成为一名收入不菲的精密仪器工程师,但对于植物的热爱总能唤醒他体内的“隐性基因”,让他意识到自己在等待一个机会,去为植物做点什么。2013年,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向他递出了橄榄枝后,他毅然回国,从事东南亚植物引种保育的工作。
植物从不吝惜对杨晓洋的馈赠,他总能比别人更快更牢的记住植物的名字和相关知识,在与别人分享这些的时候,往往能收获很多赞许。从大学时候开始,他便热衷于在网络上上传植物图片和文字,也经常带朋友去植物园,分享学习所得,逐渐有了名气之后,新加坡的一些学校和家长,还会邀请他为孩子做植物知识的讲解。对于杨晓洋来说,和别人聊植物聊水果,就类似于在和别人分享自己孩子的各种趣事,讲故事的时候,他自己也是开心的。
回国以后的两年时间里,在保育工作之外,杨晓洋一直坚持通过线上线下平台,集合一些人的力量,向大众输出植物科普,离开华南园之后,杨晓洋的水果科普之路也从未停止。起初他把自己的经历拿去做演讲、开讲座,但面向的受众面始终太窄,收效甚微,对于知识分享,杨晓洋始终认为,真正的科普,应该是没有界限的,无差别的向每个人提供受教育的权利,因为科普本身就是为了不断消除信息差,让信息更加透明化。18年转战自媒体以后,杨晓洋有意识的让自己的创作内容更加接地气,尽量贴近普罗大众的生活。
杨晓洋需要更大的科普空间,团队也在不同信息平台上投石问路,摸索前进,直到今年6月,百家号的多元与广阔,让杨晓洋相信在这里,他传递的知识可以抵达的空间,远超想象。“有问题上百度”,2.3亿的DAU是百度作为深度知识传播平台的强大优势,依托于此的百家号从“诞生”开始,便具备浓重的知识属性基因,帮助创作者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
“如果把每个物种的基因比作一滴水,那么种子库就是一个诺大的基因池,这个池子里,一定隐藏着生命的种种答案,等待着我们的发现”,对于杨晓洋来说,植物的世界永远吸引着他去一探究尽,尽管前路浩荡,百家号的存在,便为他做“无差别科普”的浪漫理想插上了翅膀。
“沃土”
百家号品牌中心负责人金夏萍提到过一个发生在她与杨晓洋饭桌上的故事。两年前她去墨西哥时拍过一种红色浆果植物,问了许多人,还专门@过某一个杂志,始终没有得到答案,她把照片给杨晓洋看了没一会,便听到了植物的名字——巴西花烛,正好,还是杨晓洋拟名的。
杨晓洋做水果猎人多年,在植物领域的积淀越来越深,见识到的物种也越来越多,许多植物只有拉丁学名,还没有中文名,他便开始给这些水果用中文命名,后来直接投入到中国自然标本馆东南亚物种中文命名的工作,包括金夏萍提到的“巴西花烛”,至今已有2000多种植物命名经他收录在数据库。
探寻水果除了发掘物种的多样性,让更多的水果能够从树梢落到大众的舌尖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过去4亿年间,每27年才有一种植物灭绝;而现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每天都有一种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甚至不被知晓“姓名”。只有加快探寻的物种的脚步,尽最大可能的保护物种的基因,等到人类技术有能力做更多探索的时候,保育的意义方能突显。
至今杨晓洋还记得他在热带雨林里迷路的那次经历。所有的电子设备在大自然的原始力量下都失去了作用,焦虑与恐慌交杂之下,凭借他那些在平日看似无用的植物知识,他成功地在森林里找到出路。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个“被植物选中的人”,未来,他需要站出来为植物发声。
“我吃过很多种水果,我希望把我个人的经历以及对水果的理解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意识到水果、植物的美好,从而提高他们保护植物的欲望”,回国做了两年的引种保育工作之后,杨晓洋发现国内大众在“生态保护”这一块的意识形态建设上还有一定的路要走。因此,他目前能够做的,是通过不断提升团队的实力,在百家号这类的平台上做更专业的知识分享,一步步提升在公众中影响力,届时,才能为水果植物发出更有力量的声音。
杨晓洋介绍“酸甜苦辛咸”的五味子
(图片来源:百家号)
对于拥有和杨晓洋一样诉求的知识型创作者来说,打通百度生态内部10余个产品账号体系的百家号,是一片具有相当大价值的科普沃土。通过搜索、信息流、短视频等产品矩阵的互通,创作者在一个平台获得的认可,会同步到其他平台进行流转和共享,带来的是流量与影响力,也将成指数倍增。这无疑是现阶段的杨晓洋和他的团队最需要的一把“万能钥匙”。
过去,杨晓洋在制作科普内容的时候,知识点会比较随心所欲,导致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收获热度与好评。百家号业务运营团队在对完播率、转粉率等方面做了充分的数据分析后,与杨晓洋团队进行了沟通,对相应内容的调整方向也做出指导。现在,依靠百度搜索大数据的支持,杨晓洋的科普创作可以了解到用户到底想要了解什么,对植物和水果的好奇点在哪里,这也激发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为他提供了一个内容创作的新维度。
与此同时,以创作者为核心,百家号正打造更多赋能手段,积极推动诸多专项扶持计划,从商业变现、流量曝光、粉丝沉淀、影响力打造等方面对表现突出的创作者,进行全面包装扶持。
未来,会有更多的“杨晓洋”走上百家号这个更加开放、更有号召力的舞台,知识创作者们在这片土地上彼此拥抱,蓬勃生长,不再孤军奋战。
“15分钟”
杨晓洋百家号首页
(图片来源:百家号)
眼下,杨晓洋在百家号平台已经累计获赞38.6万次,粉丝数达到99.8万,已然成为平台上名副其实的“超级创作者”,因此,在“理工男”、“植物学家”、“水果猎人”、“科普作家”这些头衔之外,杨晓洋又收获一个新的标签:知识型网红。
“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安迪·沃霍尔的这句名言,已然成为这个[人人皆可为博主]的网红经济时代的最佳注脚。尽管杨晓洋自认为跟顶级流量比起来,还相差太远,但不可否认的是,百家号这个超级平台正在让他被更多的人看见——杨晓洋正走在他的15分钟的光芒里。
灼热里,杨晓洋始终保持清醒。与其为短暂的明灭去焦虑,杨晓洋更乐意思考,在这片宝贵的光亮中,他怎么将正在做的一些“小事”,做得更好:名气带来的正向影响,需要尽可能用在引种保育、助农扶贫、科普大众上。剩下的精力,他将继续投入到科普内容的创作与推广中,坚持做一双全球华人的眼睛,带着大家继续探索水果和植物世界的奥秘。
积光成辉,众行者远。坚定于“知识和信息”定位的百度移动生态在迅猛扩张,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百家号创作者已达到360万,像杨晓洋这类拥有专业背景的创作者数量更是接近60万,在文化、法律、教育等泛知识领域,为广大受众提供专业有趣又有益的知识内容。
没有人喜欢说教,但是每个人都在渴望知识,经过4年多的布局,百度的知识内容收获了创作者的认可和再创作,经由百度产品矩阵向海量人群进行分发。平台的成功与内容创作者的成功通常是相辅相成的,而这种共生共荣,正在引领中国的内容创作,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有价值的知识愈加触手可及。
舞台已经搭好,15分钟的登场时刻里,就让属于知识的“子弹”,飞得更久一点。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VInAR8mZtI5PHkui2kPRw